最近姜文那新片子《你行!你上!》,在网上吵得挺凶啊。哎对了,这片子原先不叫这名,叫《英雄出少年》,你说逗不逗,改完之后那股子劲儿立马就上来了!
为啥说改得好?原来那名字,听着就像光讲郎朗一个人的故事,可真看了才知道,重头戏全在他爸郎国任身上。"你行!你上!" 这五个字,多像咱小时候爸在身后吼的那句,一下子就把父子俩那股较劲的劲儿说透了,改得确实有水平!
不过有个事儿挺可惜的 —— 听说赵本山本来要在这片子里露脸,后来不知道咋回事黄了。啧啧,这要是真演了,估计对 "你行你上" 这意思,能说得更明白吧?说不定有些观众也不会觉得片子有点绕了。
赵本山这人,那可是春晚的 "定海神针" 啊!二十多年,每年除夕晚上,全家守着电视就盼他出场。他演的那些角色,最典型的就是那种好像被时代落下的老爸 —— 不是啥威严的大家长,就是有点笨、甚至有点好笑的样子。
你看他小品里穿的,别人都穿西装夹克了,他还戴个瘪了的干部帽,套件皱巴巴的中山装,走路能平地摔跤,说话能把词说错。观众看着他笑,心里说不定在偷偷想:"还好我跟上趟了,不像他。" 这背后其实藏着个说法:好像咱们进了新时代,得先从心里 "丢下" 这样的老爸似的。
但《你行!你上!》这片子,偏不这么说!姜文这脾气,就跟用镜头喊了句:"别瞎扯!"
片子里郎朗能在钢琴上搞出名堂,全是他爸郎国任硬推着走的。小到吃啥穿啥,大到选哪条路,全是郎国任说了算。父子俩吵架?最后肯定是老爸占上风。就算郎朗偶尔顶句 "不",到了关键时候,还得靠他爸当精神支柱,把他推上大舞台。
姜文拍片子是真会使劲儿!镜头基本都怼着脸拍,很少有那种开阔的大场面。再加上剪辑快得眼晕,台词密得像机关枪,音乐又特带劲,看得人都喘不过气。
这不就跟郎朗小时候的感觉一样吗?被老爸赶着往前冲,半点不敢停。有观众说看这片子累,可不就是这感觉嘛,跟着郎朗一起被 "逼" 着跑!
片子里有些细节特有意思,郎国任身边总有些老物件 —— 风雪里的伟人像、帽子上的红星、老式飞行夹克,还有三轮摩托。这些东西一出来,就知道这老爸身上带着过去年代的劲儿。
郎国任和他沈阳的老同事,总说郎朗是 "咱们的儿子",出钱出力帮着带。你说他们图啥?其实他们就像一群没了方向的 "老革命",以前的目标没了,就把劲儿全搁孩子身上了。外面的世界变了,改不了世界,就改儿子,这话听着绕,细想还真是这么回事。
对郎国任来说,培养儿子可不只是望子成龙那么简单。那些钢琴大师、经纪人,个个都想在郎朗身边占个位子,这不就跟他抢儿子吗?所以他拼了命也得赢,这哪是养孩子,简直是场不能输的仗!
有人说郎国任身上好像住着好几个 "老父亲"——《英雄儿女》里的王文清,《红灯记》里的李玉和,都是那种为了 "目标" 死磕到底的人。这些影子推着他,让他停不下来,也松不了劲。
最后那段戏特让人记牢:郎国任躺在急救直升机上,从郎朗的音乐会头顶飞过去。下面,儿子已经站在钢琴界最顶上了;上面,老爸看着这一切掉眼泪。那眼泪是酸是甜?估计他自己也说不清。
但这一幕其实藏着片子最想说的话:别以为甩开老爸才能往前走。有时候,正是老爸那股子不撒手的劲儿,才能把你推得更高。这几十年咱国家往前赶,不也带着点这种又较劲又传下来的劲儿吗?
说真的,这片子不只是讲个钢琴家的故事。姜文用他那股横劲儿,拍了个反着来的故事 —— 不是儿子甩开老爸,是老爸带着儿子往前冲。这种讲法,还真挺新鲜!
你觉得要是赵本山真演了,能给片子加啥味儿?要是你是郎朗,能受了这种 "推着走" 的父爱吗?来评论区唠唠呗!
配资世界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